培养目标:依托学校在航海、航运、交通运输等优势学科的深厚底蕴,秉持社会需求导向和市场驱动理念,采用“英语+专业方向(数智人文、涉外法治、海事商务)”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思想道德、扎实英语语言功底和跨学科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学生在精通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融合数智人文、涉外法治、海事商务等特色方向,掌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跨境法律英语与海商法、国际贸易与航运商务等专业技能,具备跨文化沟通、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模拟联合国、智能化实训、船舶认知实习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毕业生能够胜任航运、经贸、外事、文化传播、教育及大众传媒等领域的英语教学、高级口笔译、商务管理等关键职能,熟练运用AI技术进行语言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成为适应AI时代全球化需求、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
专业特色: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驱动,采用“英语+专业方向(数智人文、涉外法治、海事商务)”的培养模式,突出以下特色:
1.英语(数智人文):融合数字技术与人文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及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开设诸如人工智能大模型前沿与应用、智能海商法实验等特色课程,并辅以智能化实训项目,着力塑造具有全球视野及数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跨学科人才。
2.英语(涉外法治):重点聚焦国际法律、海商法与涉外事务领域,专门开设海洋法、海商法、国际航运经济法等特色课程,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于跨境法律英语运用、国际商事仲裁处理以及海商法相关业务的卓越能力。通过开展模拟联合国实践、进行涉外案例深度分析以及实施海事法律实务专项训练等教学活动,着力锻造精通国际规则、适应涉外法治工作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 。
3.英语(海事商务):紧扣海事产业需求,突出海事商务英语的办学特色,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航运文化等特色课程,构建以船舶认知实习、港口实训基地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培养服务全球海事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英语专业长期坚持班导师制度,伴随学生的大学生活全过程。英语专业通过开放、多元化的教师资源进行高素质英语人才的培养。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在读博士1人,兴海教授2人,兴海副教授1人。其中,1名教授为教育部英语专业教指委委员,1名教授为辽宁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名副教授为国际海事组织首席译员,绝大多数教师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通过率均超过90%,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近40个百分点。目前,英语专业培养毕业生1300多名。毕业生考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比例超过30%,考取的院校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近年来培育多名校十佳大学生,选派多名优秀学子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赴国际海事组织(IMO)、中国东盟中心实习。
核心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口语交际、英汉/汉英口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西方文明史、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第二外语、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船舶实习等。
特色课程: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大模型前沿与应用、智能海商法实验等;海洋法、海商法、国际航运经济法、普通法概论、海上行政执法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航运文化、海事英语基础、海事翻译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到交通运输单位、港航企事业单位、涉外国际组织、三资企业、外事部门、政府机关、互联网+、智能+等各类高科技公司、教育科研机构和大众传媒机构等单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