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校友谈情怀

入学前后

1956年7月中旬的一天,当我拿到大连海运学院的新生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一片惊喜。父亲乐得合不上嘴,母亲双眼饱含着欣喜的泪花,弟弟围着我蹦来蹦去。但惊喜很快被一个沉重的难题所代替,就是去大连那个遥远地方所需的可观的路费。

我家是一个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既偏僻又贫穷的农村,去徐州上学已是出远门了。当时,徐州到我们丰县县城已通汽车,一张票1.60元。高中三年,寒暑假许多次往返,不仅没有坐过汽车,连想都没有想过。每次放假,都是花0.30元乘火车到黄口,然后背起全部行装步行100里,而且经常是夜间结伴而行。经过一夜的跋涉,第二天清晨就到了县城,再迈着沉重的脚步走上30里,到家已是中午时分了。现在要去遥远的大连,路费从哪里来?

正当父母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我们村农业社的主任孙明印来了。这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影响的长者。他先是说了一些祝贺的话,后问父亲:怎么让孩子考到关外去了?母亲忙答:是考前来挑的,学校还管吃!孙主任说:这路上的花销可不少!父亲忙接话说:正为这事发愁呢!咱村农业社刚成立,想张嘴又怕你为难。主任说:是啊!咱这社还是个空架子。不过你放心,想什么法子也得让孩子走成。几天后,父亲忐忑不安地去了农业社,全家都焦急地等待着。社里破例给补助15元路费。全家喜出望外,一颗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就这样,乡亲们用自己的辛勤所得把我送往一个遥远的实现梦想的地方。

当年8月下旬,我们徐州三中10多位被录取的新生按照通知书上规定的时间和路线,登上了去青岛的列车。车抵青岛,天已经全黑了。下车后正当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个坏消息:船已经开了!当时青岛与大连之间一星期才有一班船,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这里等上7天。这下都傻啦。正当大家忧心冲冲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出现了,她先问我们是不是海院的新生,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显得很高兴,忙自我介绍说:“我是海院的老师,姓王,叫王鼎惠,是学校派我来接你们的,大家一路辛苦了。吃住都安排好了,大家放心!”几句话不仅打消了大家的重重忧虑,而且温暖着每个新生的心。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海院的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心中自然憧憬着海院——即将投入其怀抱的那个友爱而温暖的大家庭。

当晚,我们在王老师事先安排好的某中学住下。这时,各地先后抵达青岛的新生已有近30人之众了。第二天早饭后,王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青岛水族馆。途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它是那样广阔浩瀚,一望无际,深蓝色的海水微波荡漾,在阳光照射下泛着耀眼的光芒。走进水族馆,更是惊奇万分:各种各样的鱼应有尽有,小的像一根针,大的有几米长;有的端庄漂亮,有的奇形怪状;有的体白如玉,有的色彩斑斓,真是大开眼界。特别是看到鲸鱼那高大的骨架,更是目瞪口呆。这是王老师给我们上的热爱专业热爱海洋的生动一课。

以后的几天,我们还参观了青岛博物馆、青岛海员俱乐部,并在俱乐部欣赏了一场交通部文工团的精彩演出。记得我们还是坐在靠前的几排,看得清楚,听得真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王老师还组织我们和住地中学的校队进行了一场篮球友谊赛。虽然新生之间很生疏,又来自四面八方,但还是打得很不错,并不比他们的校队逊色。

在青岛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但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端庄大方而又和蔼可亲的王鼎惠老师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在记忆中。

当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同王老师一起回忆这段往事时,她感慨地说,我当时很年轻,刚从学校毕业,没什么工作经验,就凭学校的一张介绍信,什么事都能办成,住宿、参观都是免费的,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好,社会环境好,社会重视大学生,很怀念那个美好的时代。

来到海院,就像进了天堂。这是当时最直接最朴素的感受。首先,不再为吃饭发愁。中学阶段,虽然也享受人民助学金,但由于家庭困难的同学太多,助学金有限,伙食费有相当一部分要靠家庭解决。坚持到高中毕业,已是家贫如洗。进了海院,伙食费全免了,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8个人一桌,早上4个菜,中午8个菜,晚上6个菜。节假日更是好上加好,馒头、米饭等主食摆在宽宽的过道上,任意挑选,吃多少,拿多少。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未敢想过。

随着冬天的到来,学校开始为家庭困难的同学补助棉衣棉被。当一套新棉衣穿在身上的时候,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真是穿在身上暖在心里。除衣食无忧外,每月还有2元钱的助学金。我因没有钱购买制图仪器,学校又同意从助学金中每月扣去1元偿还,这样,靠每月1元的零用钱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不仅没有感到有什么不便,反而感到生活得很自如。

一天,远在苏北的女朋友寄来一件亲手织的毛线衣,邮包单上注明要到港湾桥的大连市邮局领取。这时恰逢月末,口袋里只剩一毛钱了。星期天早早起来,步行到黑石礁,花4分钱坐有轨电车到解放广场,从解放广场再步行到港湾桥。领取包裹后,再原路线、原方式返回。回到学校已是下午两点多了。当时并不觉得累,也没有什么窘迫之感。因为这比高中寒暑假回家时走的路近多了。

入学前后的这段经历已是遥远的往事了。但总忘不掉,且每每回忆起来都感到很亲切、很激动、很怀念。因为当时的感受太深刻、对我以后人生道路的影响太大了。我深深知道是党的亲切关怀使我这个贫苦农民的儿子走进了神圣的大学殿堂;是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养育了我;是母校培养教育了我;是那个美好的时代造就了我——这也许是那一代或几代学子的共同经历和心声吧!


孙建粹:1956年考入大连海运学院;1958年抽调从事教学工作;副教授;曾任大连海运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交通部南京高等交通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官方微信二维码
招生微信二维码